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,2012年一家刚刚成立不久的创业公司,从事进口食品行业。2013年代理了一款意大利面包棒,经过不懈的努力把产品铺到了ole超市,大润发,天虹,永旺,百佳,人人乐等渠道。京东,一号店,淘宝商城,曾经天猫超市做到品类前十,该公司正开始慢慢地走上正轨。
2015年3月的一天,突然收到客户接到的法院传票。随后又陆陆续续收到更多的法院传票,一共14起起诉,涉及广州天河,越秀,海珠等多家法院。起诉的原因大致相同,产品标签标注出现了一个不规范的地方。“职业索赔团队”通过天猫超市,ole,京东等渠道一共购买了差不多三万多的商品,都是十倍赔偿,如果全部赔偿的话差不多30多万。该公司老板懵了,自己刚刚开始做生意,刚刚进了两个货柜差不多几十万的货还没全部送出去,就被人“打假”,这要是一赔就完蛋了,还得背上几十万的债务。
焦头烂额的老板不知道如何是好,那时候中文标签还都是海关商检部门负责,他什么都不懂,以为只是照中英文翻译就行了。万般无奈之下企业负责人去找海关商检,商检马上对其发出库存查封。但是好在海关商检人都很热心,全部出动为这家企业找相关案例分析,对产品标签问题进行研究,但是得出的结论是这场官司必输无疑,建议企业协商赔钱撤案。同时客户法律顾问,商场法务全部都帮他分析案情,但是还是一展莫愁,认为该案必输,一致建议尽快找到“职业索赔人”私下协商撤案。
如是公司老板又去找工厂方,希望能从生产商那里找回一些损失。工厂也非常重视,出动所有人协助提供证明材料,并且出动在香港的国际大律师为他们分析案情及处理。为了能争取更多的时间,经销商律师和商场法务向法院提出管辖权异议,借此来争取更多的时间准备应诉。企业老板还通过特殊渠道找到了“职业索赔人”,并与他们协商,对方给出打八折的撤诉条件,对他们看来这赔偿是拿定了,只不过能快点到手少点也是值得的。
万念俱灭之下,公司老板决定鱼死网破,绝不妥协,应诉到底。于是接过商场案件自己前去应诉,抱着就算官司失败,赔偿就赔偿,反正都是自己去打的,不请律师。如是企业老板进入了疯狂模式,每天不断地查类似案件,找相关法律文件,整理证据,一次又一次写答辩,一次又一次的推翻自己的答辩。因为无论怎么答辩都是无法推翻案件的关键,自己公司产品的标签。直到有一天翻看以往的进货记录,发现该产品还有在其他海关进货,而该批货的海关标签与其他不同,为此特意与海关人员沟通,以及提供产品的检测报告等相关文件。最后得出结论,是海关对于标签审核存在出入,但并不影响产品的质量,为此海关马上进行处理,将召回所有产品及查封产品进行检验,检验合格后对标签进行整改。
而这次的整改给了他很大的灵感,如是他重新起草答辩,抛弃之前所有的答辩方案,只提供海关出具的召回和整改文件,作为第一证据,证明标签存在瑕疵,原告使用的是存在瑕疵的证据。并附上产品生产流程,质量检测报告等相关文件作为补充,最后怀着忐忑的心情前往法院开庭。从接到传票到开庭经过了长达3个月的准备,十几分钟的庭审后又过了三个月,终于收到一审判决,应诉成功,法院驳回十倍赔偿,接下来就是原告上诉,又过了几个月之后二审作出修正,只是要求退回所有产品,不支持任何赔偿。
至此官司总算有了结果,但接下来这家企业也步入了艰难的救赎之路。因为受到起诉,所有产品下架,全部渠道一夜之间归零,几个货柜商品退回,最后以一两元的价格清仓处理,亏损几十万。重新进货后只有几家客户愿意继续销售之外,其他客户全部都不再销售该产品,即使是这几家愿意继续销售的门店,也要收取高昂的进场费用。这么多年过去了,这家公司虽然还在继续经营,但也是举步维艰,全凭老板一己倔强挺着。这样的例子何其多,无论是私了,还是坚持,只要被这些人盯上,不死也要脱成皮。而那些真正做假货的,危及食品安全的如土坑酸菜,木薯冒充的红薯粉却没有一家是职业索赔人敢去碰的,这才是职业索赔人受人诟病的地方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zhangfen6.com/2253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