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:本文是《青年自主论》系列的第三篇,是《自主论纲要》的青年版。第一篇《时空管理》讨论时空资源优先性与问题挑战无限性之间的矛盾,给出三种解决思路。第二篇《风险管理》讨论人类渴望确定性与追求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,也给出三种解决策略。本篇讨论个人能力与他人认可之间的不统一所带来的问题,及其两种解决思路。
世俗之人追求成功,但成功可能是因为运气好,但它绝非偶然。
根据巴拉巴西的成功定律,成功可由获得的金钱数、引用数、报道量、关注度等诸多指标来衡量,这些东西都是他人给予的,所以成功由他人决定。当你的表现不能量化的时候,牛人说你行你就行,社会关系网络决定成功。人是糟糕的评价者,能辨别好坏,却难分优良,吃不准的时候会相信权威观点,权威则参考前人观点,前人的前人很可能只是凭借第一印象,于是好看的羽毛发挥了比能飞的羽毛更大的作用。尤其是文艺领域成就,尤其依赖关系和贵人相助。不管我们是否承认,我们的成功与社会关系、社会网络密切相关,社会资源是重要的自主基础。
更糟糕的是,还普遍存在一种叫达克效应(Dunning-Kruger Effect)的认知偏差,即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而低估他人。过去心理学家比较关注高估自己可能带来的影响,但较少讨论低估他人可能引发的问题。事实上,一高一低带来的反差,意味着当你自以为实力不错、大家都会欣赏自己的时候,很可能你高估了他人对你的关注和评价。现实中的他人要么对你漠不关心,要么觉得你名过其实。
个人实际与他人印象之间的脱节,直接导致个人能力与他人认可之间的不统一,我称之为「基本矛盾3」。这个问题看似简单,但后果很严重。如果成功由他人决定,而他人又倾向于低估我们的能力(数字时代可能还会放大这种差异),那我们该怎么办?
我的答案是,大道至简,交友结社。初级阶段结交朋友,以边缘人为自我定位,努力找到有潜力、有实力、有魅力的人,跟他们做朋友,获取他们的帮助,努力走到社交舞台的中间去。高级阶段组建社群,以中间人为自我定位,努力连接这些有潜力、有实力、有魅力的人,让他们彼此成为朋友,给予更多人帮助,使之形成自主的群体,产出群体智慧和群体力量。
结交朋友,组建社群,合为社交。社交是大脑的默认模式,我们在走神发呆的时候,大脑都在无意识地进行社交思考,足可见社交对于群居性动物生存发展的重要性(参见《社会脑》)。如何把社交从无目的无意识变成有目的有意识,通过积极的社交管理,有效缓解基本矛盾3,赢得更多他人的理解和认可,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,正是本章主要讨论的命题。
下面分享我的社交管理思路和建议。
初级阶段的边缘人策略
结交朋友,建立和强化一对一的关系
很少有人教我们如何交友,因为交友是写在我们基因里的源代码。但如果停下来重新思考,我会把交友划分为对象、方式、场景三个维度来讨论。
对象选择
我选择对象的四条原则,希望你对有用:一是独立原则。交友的目的是建立平等的沟通,不能为了交友而丢了人格,切勿陷入到控制与被控制的「煤气灯探戈」里去。二是实用原则。多和有潜力、实力、魅力的人交流,他们可以更好地帮助解决问题,带来更好的沟通体验和社会认可。三是对称原则。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寻求他人的帮助,彼此间互利共赢,力求风险共担,利益均沾。四是精要原则。宁缺毋滥,道不同不相为谋。交友不是给自己找麻烦找罪受,选择权在你自己。如果觉得这四条原则太抽象,下面结合不同年龄段的交友对象,给你三条具体原则。
1. 与晚辈交友,参考1%原则,和百里挑一的人做朋友,和细分领域拥有较高造诣或潜力的晚辈做朋友。跟晚辈交流,应该放眼未来,而不是当下。因为晚辈层出不穷,所以可以审慎一点,慢慢发现,慢慢结交。
2. 与同辈交友,参考弱关系原则,和那些与你处于不同领域或者跨界的同辈做朋友。同辈间因为存在同性相斥,同质竞争,所以远交近攻或许是更好的策略,同平日里打交道不多、不存在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做朋友,更容易享受打通结构洞后的社交红利。
3. 与前辈交友,参考两山原则,和那些与同领域且能力远超你的前辈(高山)做朋友,跟那些与你身处不同地域但能力超群的前辈(远山)做朋友。这些人是交友的重点,可遇而不可求。但必须设法找到并建立联系,他们是特定圈子的中间人,获得他们的认可,将为你开启全新的未来。
上述三类人,都是我们应该去主动结交的对象。可以随机寻找,也可以刻意发现;可以借助信息网络,也可以通过社会网络。关键是养成「源头意识」,主动寻找许多高质量信息的源头,这些源头往往都是厉害的人物,而且他们经常是成群出现的,有自己的圈子,找到一个也就找到了一群。所以要尽可能多地参加高水平会议,或者加入高水平社群,努力在时间和空间上接近他们,与之发生信息、物质和能量的交换,并提高频率,最终,你就会拥有自己的由牛人组成的圈子。
方法组合
交友时的沟通技巧很多,但万变不离其宗。早年我自学心理咨询不同流派的技巧,发现其内核都是更好的沟通。这里简单重申三个要点:
1. 问:学会提问,敢于追问,偶尔质问。提问的话,首先是主动问好。跟对方打招呼,加微信做起。要诚恳地写段子,学会给陌生人发冷消息,打冷电话,聊冷话题,努力破冰。其次是主动互助。主动询问对方是否需要自己帮助(学学老外的直接:What can I do for you),主动询问对方能否帮助自己(再学学老外的直接:Would you do me a favor)。通过提问,引起对方的兴趣,用最短的时间来打开话匣子。后面我们会具体讨论,这里先不展开。
2. 听:耐心倾听,不作评价,适度引导。这是罗杰斯人本主义推崇的「非评价性倾听」的主要思路,如果提问有效,对方给出反馈,则耐心倾听对方把话说完,在对方说完之前,尽量不要做任何评价,只是时不时地通过重复对方的关键词,或者归纳总结对方的观点(你的意思是……,我的理解正确吗),或者纯粹就是「嗯」「是的」「还有吗」,引导对方充分表达。人们都喜欢倾听自己的人,在你交友的初期,如果你有时间,可以先做一个人见人爱的倾听者。
3. 说:明确表态,解释原因,给出建议。提问和倾听之后,你不能做木头人,而要做出「有效反馈」。如果你支持对方的观点,就明确表明立场,然后解释自己为什么支持(讲道理、摆数字、举例子),并提出下步的操作建议,让对方知道你是一个有辨别力、思考力和行动力的人。如果不赞同对方观点,也表明立场、解释原因和给出建议,特别是能够缓解分歧的建议。这种做法,总结自一些专家的观点和个人的实践,也比较符合我所喜欢的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的传统,可以向对方传递有意思有意义的信息、观点和建议,可以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当然,沟通要有度,绝不能让他人认为你的沟通是单向炫耀,是自我满足式的张扬。接受黑暗森林与金玉定律假设,尽量避免给他人留下你是在博取虚名的印象,杜绝言行突破他人对你的容忍上限(通常与他所理解的你的地位成正比)的可能性。
场景设计
所谓场景设计,就是从对象和方法的组合出发,选择合适的时间、空间和主题,做好沟通。从时间上看,首推早上晚上时间。因为身体感受影响情绪认知,所以吃饱睡足后沟通效果更好。当然,条件不允许的时候,择日就不如撞日了。更多建议参见《时机管理》。从空间上看,首推私密线下空间。一般而言,线下比线上好,私密比公开好。线下当面交流可以动用更多非言语性沟通信号(如姿势手势、语音语调等)。尽量选择宽敞舒适的空间,避免他人和环境干扰。不过数字社交时代,线上也很重要,许多沟通大概率发生在微信对话框里,相关建议参见我梳理的《微信沟通技巧》。从主题上看,首推助人求助话题。在我看来,讨论一些互助共赢的话题,是解决问题、强化关系的最好思路。社交网络与人脑网络存在共性,对节点和链接的态度都是用进废退,都遵循赫布定律(Hebb’s rule),经常一起发力的节点间的关系会被强化。
前面三者的交集,就是在早上或者晚上的某个私密空间,向他人提供帮助或请求帮助。听起来是不是似曾相识?从务实的角度出发,在自身实力有限的社交初期,应该即时求助(instant ask for help),延后助人(delayed help)。与反过来的即时助人与延后求助相比,该组合的效果好得多。在成功获得他人帮助后,你会有更强的能力和更多的资源去帮助他人。下面重点讨论即时求助的话题。
向上求助
1. 为何要向他人求助。在你的成长初期,没有什么放不下的身段,要学会放低姿态,向晚辈、同辈和前辈求助。几个理由:第一,人们会喜欢自己帮助过的人。帮助他人是一种投资行为。人们因为自己有投入,与自己有关联,所以爱屋及乌,高估自己帮助过的人(社交的初步目标达成)。这大概是自利偏差和宜家效应的变形,也有人称之为富兰克林效应。第二,求助是笔一本万利的生意。如果对方帮你,你赚了;如果不帮,你也不亏。只赚不亏的非对称性摆在那里,为何不去尝试。第三,每次求助都会提高下次获助的概率。每次求助都是对他人投资能力的一种认可,是求助者兜售给施与者的优越感福利。另外,没有人能持续拒绝一个人,每次拒绝都会增加心理负担。因此,帮得了最好,帮不了也是对未来的助力。所以,遇到问题时,要敢于第一时间求助,向上求助,找强者帮忙。他们更可能是你的伯乐和贵人,真正的强者是乐意投资他人的,因为彼此间存在明显的能力和地位差距,所以他们更可能容忍你的积极进取。相比之下,晚辈和同辈会担心你得到帮助后成为他的竞争威胁。
2. 人们不敢求助的病根及其解药。一些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「自己的事情不要麻烦别人」,但我想说,如果一开始不麻烦别人,自己发展得不好,将来就会经常麻烦别人,所以不如早点去麻烦。相反,如果较早获得投资,较早获得发展,将来反而有余力去反馈对方。另一些人觉得「面子挂不住」,我只想说,在能够帮你的人眼里,你真有面子吗?古代的宰相都懂得敏而好学、不耻下问的道理,你有什么放不下的。要敢于对自己的内心的疑惑和解释说不,最多被人拒绝,So what,还不是跟你没有问过时一样。
3. 有效向上求助的参考原则。一是有话直说。可能帮助你的贵人都是强者,他们都很忙,没时间跟你拐弯抹角。所以,尽量见面,主动求助。二是提供细节。强者一般不知道你需要什么样的帮助,所以珍惜时间,不要浪费时间说太多的理想和愿景,而要提供更多求助的细节,包括做什么,为什么,如何做等。三是争取同步。在语言沟通和非言语沟通方面,尽量与对方保持同频共振,使用对方的语言和话语,模仿对方的语调和姿势,找到或创造共同点,做得好的话,会增加认同感。四是快速反馈。对方答应帮忙或者给予实质性帮助后,马上表达谢意,并持续反馈后续进展,不管最后成功还是失败,都诚挚地感恩。请吃饭看上去很土,却是经受住时间考验的最实在的法子。如果你能想到更有体验感的反馈方式,欢迎留言给我。
赢得投资
向他人求助,就是给他人一个投资你的机会。上述做法可以提高我们提案的质量,但不能决定对方是否施予援手。对方是否投资你,有偶然因素,也有必然因素。
1. 瞬时决断与偶然因素有关。如果对方很忙,来不及理性分析,只能靠直觉快速决断,那么帮与不帮就在一念之间,存在严重的即时偏差(immediacy bias),运气成分比较大。如对方刚好睡了个好觉,好吃了个好饭,听了首好歌,看了场好球,心情好,看什么都爽,或许就会高估你的价值,从而做出投资决策,给你帮助。如果凑巧相反,那你就倒霉了。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偶然因素中,你最能把握的是时空场景因素和个人形象因素。时空场景前面讨论过了,不赘述,决定对方的心情。另外,让自己看上去颜值更高,特征更突出,都有利于引起对方重视。线上和线下都存在光环作用,线下请保持衣着整洁,谈吐清晰;线上请确保头像昵称得体,文字干净。经常站在他人的视角去检视自己,能否给人留下积极正面的第一印象。在他人投资你之前,首先「看起来」像一笔值得投资的优质资产。此外,数字时代很少有人能脱离自己的数字阿凡达而存在,你在互联网上留下的痕迹,构成了你的虚拟分身。为了有效地掌控自己的公共形象,我的建议是主动公开信息,建立起完整正确的、与线下同步的数字人设。
2. 理性分析与必然因素有关。假设强者有时间做理性思考,那么他可能会关注两点。一是他对你的评价如何,你是否值得投资。由于对你缺乏了解,他很可能会参考其他人的评价,由此再次陷入「好评带来好评,差评带来差评」的误区。相应的,你最好找到一个可靠可信的人来给自己做认证和背书。二是他跟你的关系如何,你是否必须投资。如果是血亲挚友,当然一切都好说。如果不是,则要看下推荐人是谁,这人跟自己关系如何。推荐人也很重要,推荐人永远很重要。
事实上,不管是推荐人,还有评定者,他们都是社会关系网络里的中间人。不管是做理性分析,还是瞬时决断,优秀的中间人的作用都举足轻重。发展前期,我们需要中间人;发展后期,我们成为中间人。
高级阶段的中间人策略
组建社群,建立和强化多对多的关系
与边缘人不同,中间人处于社会网络中心。在我们完成交友阶段的任务,建立并强化许多优质的一对一关系之后,就可以开始从「边缘人」向「中间人」跃进,试着组建社群,建立和强化多对多的关系。此时,我们不再加入圈层,而是建立圈层。我们不再只是认识牛人,而是开始连接牛人,并让他们通过我们,成为朋友,彼此互助。
中间人的三种能力和六种角色
参考社会物理学的逻辑,你若想做一个优秀的中间人,首先必须成为社群中自由走动、穿针引线的那个「想法流」编制者,一个魅力型连接者(Charismatic Connector)。你是勤劳的蜜蜂,在采集蜂蜜的过程中,为群体言行的鲜花授粉。你确立社群的进入门槛,并建立起自己的比较优势,使得自己不可替代。根据俄裔美国作家玛丽娜 · 克拉科夫斯基所作的《中间人经济》一书的观点,中间人共有六种作用,我将其改造为三种能力六种角色。
1. 提供信息的能力。好的中间人是社会网络中的连接器和过滤器。所谓连接器,就是在信息匮乏的时候,通过连接不同圈层的人,提供大而全、更加多元的信息,为此,你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好核实信息,并慎重转发信息。所谓过滤器,就是在信息过载的时候,通过有效的信息组织,整理信息、提炼信息,提供小而美、更为精准的信息,为此,你要对相关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和理解,必要的时候还要附加翻译机和笔杆子服务。大家都希望自己身边有这么一个人,他是提词器和百科全书,无所不知,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,问他什么问题,都能问到一些有用的线索。成为优秀中间人的第一步,要求你必须拥有庞大的关系网络以及较强的情报能力,并且乐意投入精力去服务他人的需求。
2. 解决难题的能力。好的中间人是社会网络中的缓冲带和传送带。所谓缓冲带,就是在有风险的时候,做一个风险分摊者,坚定地站在需要帮助的人的一边,如那些经销商,就是批发商的缓冲带,帮助批发商分摊风险,并从中获益。所谓传送带,则是在有矛盾的方式,把双方分开,创造空间,传递声音,把双方直接矛盾变成三段间接关系,有时候要帮忙做和事佬,说好话,有时候要帮忙唱黑脸,说脏话,同时,也接受来自另一方的好话和脏话,你可以参考明星经理人的角色来设计自己的策略,甚至要随时准备着做某些人的好人墙、传声筒、扩音器、狗腿子和替罪羊。成为优秀中间人的第二步,要求你有风险共担、利益均沾的参与进去的决心,与社群成员同甘苦共患难。
3. 维护权威的能力。好的中间人是社会网络中的认证者和强制者。所谓认证者,就是在信任缺乏的时候,你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,对某个人的水平做出认定和背书,此时你是信任代理(trust agent)和推荐人,你的意见会决定某人的初始社会评价。所谓强制者,就是在与你有关的人违背正式规则或者潜规则时,可以强制其履约,或者在违约后予以惩罚的能力,由于你不能采取非法的暴力手段,所以你主要是依靠个人的权威,以及社会压力,来迫使某人就范,如果对方不就范,则像中世纪的教皇开除封建君王教籍那样,将犯事者彻底从圈层里除名,使之面临「社会性死亡」的威胁。当你拥有这种能力时,多半也已经媳妇熬成婆,成为说谁行谁就行、让谁干谁就干的「仲裁者」了。成为优秀中间人第三步,要求你有相当的专业能力和社会威望作为基础,以此维持社群成员之间的信任和信心,并在必要时认证和确保他人的可靠性。
拥有上述三种能力的中间人是「甘为人梯,乐作人桥」的强者、贵人和施与者,他们主动帮助他人。为了把资源留给更值得投资的对象,优秀的中间人要对自己的投资策略进行非对称性改造(参见《风险管理》最后小节):一是增加回报。优先帮助那些高潜力的对象(一本万利)和低成本的对象(举手之劳),其他求助者先放放,让时间做出选择。有些人就是随便到处求助,并不上心,延后助人可以把这些人过滤掉。二是控制成本。优先帮助那些利益相关、专业相关的对象,然后是利益相关或专业相关的对象,舍弃那些利益无关且专业无关的对象。具体参见《如何干预他人》。三是规避风险。不能因为帮助他人而伤害自己或者第三方的权益,更不能有损于社会公德。
社群构建的四个阶段
中间人构建社区要经历四个阶段,其间地位不断提升和巩固,最终成为社群的核心节点。理想化的社群,在我看来,应该是参与者的自主性得到相互提升的社会关系网络。理想化的社群,应该是一个绝对优秀、绝对坦率、绝对透明、绝对授权(自由)的自主组织,它由自主的个体组成,由促进个体的自主性提升。
1. 集聚人才。组建社群时要设置进入门槛,提高人才密度。与善人居,天下英雄不召自来。可参考《不拘一格》中介绍的网飞的绝对优秀原则,挑选最聪明的脑袋加入,宁缺毋滥,少即是多。为兼顾规模和质量,可以从专业性、多样性和独立性角度出发,去精选成员。如果数量比较多,则可以再细分领域,建立专题性的社群。古人说同声相应、同气相求,社群要有人群定位和目标定位,这是大家当前和未来的共识基础。中间人也是大家的共识基础,他是线上微信群的管理员,也是线下联谊会的召集人。最早加入社群的人,都是中间人的朋友。之后经由他人介绍加入的,也经过中间人的审核把关。最初的成员,应该实力高于社群创始人(中间人);之后加入的新成员,应该实力高于社群平均水平。所以中间人决定社群成员的总体水平。中间人也发挥了认证者的角色,用自己的信用为社群成员背书,使得他们可以在信任的基础上交换信息,拥有安全的自由。
2. 营造氛围。社群建立后要投放合适的话题,促成大家交流讨论,确保社群处于高能而温暖的状态。中间人要做好强制者,杜绝低质量的内容和讨论;还要做好连接器和过滤器,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和建议,启发大家的思考和行动。中间人还要做好隔离带和传送带,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,在给予社群成员个人关怀的基础上,鼓励大家彼此间绝对坦率,做批判性思考,提建设性意见。桥水基金会的极端求真、极端透明的原则可以参考。面对他人的批评,中间人要做到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为提高中间人管理社群的效率,还要用好数字工具,推动线上与线下的互动融合。在2020年疫情初期,我在管理大量防疫志愿者社群时,使用了微信群+石墨文档+机器人助手的组合,用微信群联系志愿者,用石墨文档记录大家讨论得来的重要内容,用机器人助手做好简单的人员维护和内容推送等。2022年疫情爆发,我们又测试了视频号+虚拟人技术,感觉效果也挺好。类似的组合,相信未来会不断涌现,最终实现人机协同的社群管理。
3. 助力发展。当人们加入社群比不加入有更多收益的时候,社群的存在才是有价值和意义的。社群可以给成员带来两件好东西,帮助自己和他人解决问题。一是群体智慧。有效组织起来的群体,在讨论过程中,可以促成大家掌握的智力碎片聚沙成塔,解决个体智慧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。群体智慧建立在高质量的社群沟通之上,为避免群体极化(Group polarization)或群体迷思(Groupthink)等问题,驾驭不同的社会情绪,社会心理学家西博尼建议我们使用决策架构(decision-making architecture)工具,充分利用流程与合作的积极作用。二是群体力量。有效动员起来的群体,涌现出超越个体之和的集体之力。中间人为了促成群体行动,可遵循合力法则:首先是找到共同目标,目标越是共识,动员越是容易;其次是策划共同行动,行动越是开放,动员越是容易;最后是分享共同成果,分配越是公平,动员越是容易。此外,发布关键信号,找到关键支持者非常重要,他们让移山的愚公变成值得追随的领袖。
4. 新陈代谢。社群就像细胞,有新陈代谢,不断诞生,不断消亡。细胞分裂出细胞,社群也孕育社群。为了孵化更多社群,老一代的中间人要孵化新一代的中间人。同时,任何社群似乎都难逃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宿命,都会从活跃走向平静,平静走向死亡。我们每个人的社交对象理论上近乎无限,但脑容量和邓巴数的限制要求我们对社群及关系进行修剪。社群和人脑一样,其节点和连接长久不用,都会逐渐瓦解。那些不再发挥作用的社群,会逐步消亡,减轻我们的负担,为创新提供机会。中间人要尊重社群发展的自然规律,要允许社群成员自愿退出,并适当的时候主动解散社群。一个半死不活的社群所带来的收益,远低于其对每个人的信心的伤害。所以,当断则断。
写在最后
以上就是我所想到的结交朋友、构建社群的思路,从边缘人进化为中间人,通过求助和互助,增进他人对我们的了解,实现他人认可与个人能力的统一,为个人赢得外在的成功和内在的自主奠定基础。
我希望你能重视社交管理,把社交和学习、工作、生活结合起来,为自己设置较高目标并付诸实践。中国古人说过,取法其上,得乎其中。美国导演詹姆斯 · 卡梅隆也有类似的话:如果你定下的目标高得离谱,然后你失败了,那么你的失败也将高于别人的成功。
就是这个道理。
关于解缚的普罗米修斯
我是温州人,爱好读书和写作,喜欢心理学和数字化。欢迎关注公众号,收藏以下合辑: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zhangfen6.com/30618.html